平。
“据说赵兄的造船厂在苏州河北岸,能否也过去看看?”斯塔克又提出请求。
“哦,那也不难。”赵大贵并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
赵大贵知道清朝官府一向反对民间聚集太多人,因此特意将造船厂放在较远的吴淞江北部,还将造船厂分为中式船厂和西式船厂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船型。
看完造船厂之后,斯塔克却略微有些失望:“赵兄的造船厂规模倒是很大,但技术水平一般,想造轮船出来,恐怕有些难度吧。”
斯塔克出身的家族是英国名门,经营一家军工厂,在整个欧洲也有很大名气,一眼就把造船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给看透了。
“是这样。我当初在澳门雇佣了好多西方工程师,但后来都被香港的造船厂拉走,没有一个能到上海来的。
所以,直到现在,造船厂的技术水平都提不上去,修理普通的西洋帆船都吃力,遑论蒸汽轮船了。”赵大贵也不隐瞒,坦率地说道。
“还有这种事情。”斯塔克有些尴尬,打了个呵呵,不敢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
两人闲逛了一天,晚上的时候,领事巴富尔还在领事馆里举办宴会,招待斯塔克。
巴富尔做领事之前只是个炮兵上尉,斯塔克却是位少校,家族势力远在巴富尔之上,本人在香港位高权重,有时候说话比总督德庇时还管用,此番到来又带着一定的考察性质,巴富尔可不敢得罪了这位大人物。
斯塔克对巴富尔相当礼貌友好,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态势,之后又跟巴富尔单独相会,密谈了数个小时才结束。
之后的几天,斯塔克自己找上海的英国商人甚至中国买办了解情况,只是偶尔跟赵大贵见面而已,并不透露自己的真是来意。
赵大贵似乎毫无所觉,每次见面只是殷勤客气地招待。
过了几日,上海的洋布滞销危机愈演愈烈,零售额不断下跌,从香港和广州那里传过来的消息也全是坏消息,那里的洋布滞销情况并不比这里轻一些。
义升行的林阿钦被债主们控制住,要不是因为他资不抵债,满仓库的洋布根本卖不出钱,那些债主早就自己瓜分洋布跑路了。
最麻烦的是,林阿钦的义升行做的是中英两国之间的物物贸易,他的债主中既有中国人也有英国人,他的身后虽然有实力不低的后台,但根本不敢出手,反而只担心自己在义升行的利益受到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斯塔克无法可想,最终又找到赵大贵这边来。
“上海的商业情况很严重,赵兄怎么看?”斯塔克问道。
“我一个小商人,还能怎么办?上一次工厂失火,我也是损失严重,这不正重建缫丝厂吗。”赵大贵一愣,说道。
“哦,也是啊,听说上次赵兄损失不小,还请节哀顺变。”
“多谢斯塔克兄的关心,不过节哀顺变四个字不是用在这里的。”
“还有这种事情,受教了。不过,我有个不情之请,想请赵兄出手平息这次危机,避免破产潮继续蔓延,不知赵兄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