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没有动,一直保持着。可如今看来,却需要明确一番了。
有了明确的统治权,他做起事情来,别人也说不了什么。
走入一个部落,百晓生眉头顿时一皱,这空气中的味道,太难闻了啊!随地大小便,素质啊素质!
仔细扫视着四周人的生活壮阔,百晓生微微摇头。这部落里的人生活的实在不怎么样,与他那里根本无法对比。
可以说。这里的人只能活着!
又往中原走了一段,百晓生看到了一座比较大的城池,这里就繁华多了。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现象,就如当年的中国。越往大的城镇走。就越繁华,而那些偏远的山村,自然生活困苦了。百晓生那里,是特例罢了。
在当今也出现了不同,那就是各种土特产与景区的出现,使得农村与城镇结合了起来。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农村的出路,不过想要达到那种异常富裕的程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发展多了,大家也就腻了。
走走停停的百晓生逛了不少地方,也看到了许多人族好的东西与坏的东西,发展中的那种破坏。实则让人触目心惊。
最浅显的一点,就是田地了。
耕地需要开拓,不然人多了,粮食就不够。开拓的首先就是草地,连带着树木一起给掀了。这样耕地大了,可草原少了,树木也没了。有的地方一眼看去,全是耕地。似乎很漂亮,却让人担心。这关中千里之地,不就是因为这般发展。成了黄沙遍地之处吗?
用现代话总结,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太慢。除非百晓生能够大大的解放生产力,让一亩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不然这种开荒是无法断绝的。
在他那里,农具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亩产外面的两倍还多。想来如今也传了过来。在靠近的几个部落,他就看到了不少田地里用新式农具的。只是。那也是基于人自身的农具,是用人使得。有用畜牲使得,却非常少,毕竟这年代畜牲比人值钱多了。
唯一个大范围流传出来的,就是水车了。农田需要水,可有的地方水不够,怎么办?这就是水车的作用。不管是水多的地方,还是水少的地方,它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所以水车快速推展了开来,大的农田外,都有这种工具。
其他的如锄头、铁锹一类的,却不行,因为这里的冶铁工艺远远算不上成熟,别说冶铁了,便是铜都不曾大范围扩展开来,更多的还是木制的。好在此时木头更坚硬,许多木头的坚硬程度更是超出冶炼的金属工具。
可这些木头,人类也无法利用,因为他们无法雕刻成形啊!
说白了,这两者是相护发展的,不能推广开来,实在可惜!
回到终南山,百晓生写下了七策,基于附近发展,他第一策就是收权,把权利收到书院之中。这一点,谁都说不出什么,甚至大家觉得这是应该的,因为书院的威望太高。
第二策,乃是对商的解释,有道德,有法律,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道德商法,规范、约束这里的人,也通过那座新城向外传播。
第三策,是贫富的解释,百晓生引用了对礼的阐述,说了人的劣根性,说了礼的本源之意,并做出了一定规范,其中有对外人的约束,也有对富人自己的约束,并以善行之德,加在富人身上,形成道德约法。
第四策,是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农具的推广。他把自己外出游离时的见闻说了,那种开阔荒地的行动被他大家批判,认为这是毁坏自然的行为,不可取。他觉得,开拓荒地没错,可盲目的开拓不行,要有规划,且荒地增加无非是为了粮食,那么提高产粮才应该是正途。他还拿自己治下与外面进行了对比,阐述了血淋淋的对比数字,点出这就是农具应有的结果。
第五策,说的是土地肥力,也就是除农具外另一个关乎粮食产量的办法。他利用森林才阐述这一点,带出了人肥的理念,并主张收集人肥。
第六策,讲述的是人的素质、礼节。并相似阐述了基本道理,也阐述了此点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出警告之言。
第七策,他说了人自身的发展。他觉得,人自身就是一个宝藏,外物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可若想延长生灵,就要靠自身的修炼。说白了,他点出了武的理念,也就是修炼。这一点,他也给出了各种例子,就是以终南山治下之民为基础的。
此七策,就是他荡涤红尘俗世的七策发展条令,他让人雕刻成碑,放进四周村子、城镇,并让书院学生一一解读,细说各种利害。
这是他基于人与自然平和发展的七策条令,结合了他后世的历史,绝对远超当今人的认知。在终南山附近,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为他早早就点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只是在新城那里,却有了一些波澜。
人都讲趋吉避凶,在利益上也是如此的,他们喜欢那个农具的推广,却对暂停开荒不可置否。这一点,明显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只是你来了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即便这新城不是百晓生所建,可也属于他的领地,不遵守规矩,就别想进来。
百晓生,也利用上了暴力!这一点,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未完待续)r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