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丫头轻轻点了点头,然后小脸满是不开心的盯着姬常,“爸爸,张涛涛同学会不会死掉?张涛涛同学死掉了,囡囡是不是以后就见不到他了?他死掉之后,会去哪里呢?”
这个年纪的孩子,就是一本活着的十万个为什么。
别问,等你有了孩子,就会明白这话的含义。
“小孩子家家的,说什么死不死的,不吉利,囡囡以后可不能……!!”
洛晚晴美眸乍现一抹严厉,就已经开始训斥女儿。
而姬常却一瞪眼:“你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对的。既然孩子提出了‘死’这个概念,就应该告诉她死的含义~~”
当孩子一旦对死亡有了好奇,如果没有得到争取的引导,就会产生错误认知和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性格的发育。
我们每个人,都缺失了一趟“死亡教育”课!
就比如一个五岁的孩子遇到太爷爷去世,出资对死亡发问,爸妈回答道:死了就上天了,坐热气球上天的。
之后很久,这五岁的小孩子都认为人死就坐着热气球上天了。
即便长大后,她对高楼、坐飞机等也会感到恐惧!
不光这个个例,即便我们在小时候也有过准问妈妈“什么是死”的经历。
妈妈总是一句话:小孩子家家的不许说死!
华夏人心中“死”是不吉利的,所以,总是想方设法的避讳。
做大人的,常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就明白了,可事实上,很多人直到生命尽头,都无法坦然面对生死。
对死亡的逃避意识,使我们在童年时期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惧,又使我们在成年之后,缺失了对生命意义的谭群。
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尊重生命。
就比如,毕加索老爷爷肃然不在了,但是他留给了世界很多美丽的画作,为礼物;他的生命就活在这些礼物里,永远的陪伴着我们。
于是,姬常告诉囡囡:“人生是一场轮回,只要被铭记,就有生命延续。这些话,囡囡你暂时可能听不懂,但是你放心,爸爸妈妈会永远陪在你身边的!”
不回避、不欺骗,和孩子一起重新追问生命,是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补上的一门课。
姬常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跟囡囡这小丫头聊了很多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意义,这小丫头也听得十分认真,甚至还不停发问。
好似这一大一小在演绎一场精彩的辩论会似的。
看得旁边的洛晚晴都瞪大了也美:原来,孩子还能够这么进行教育呢!
工作上,也可能洛晚晴是顶尖的,但是教育孩子方便,洛晚晴却对姬常产生了另眼相看。
他的耐心引导、他的丰富多识,他对孩子面对死亡时的安抚、教育,都是她这个当妈妈的,所做不到的。
甚至想也不敢想的。
人活一世,为了什么?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不就是想着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嘛。
有时候,让孩子认清一些事实,并非是错误的事情。
让孩子能够更早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人活着的意义,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是一味的恐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