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总部首长听了薛卫东的话,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而是应了一声,抬起眼看向薛卫东,开口问道:“你觉得FBC适合你们现在的需求?”
“是的,首长,A型的话还看不出什么,但B型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最低需求了。”薛卫东笔直站立,认真应道。
然而总部首长却不自觉的皱了下眉:“才最低需求吗?”
这下薛卫东没有说话,只是犹豫片刻,方才重重点下头。
之后总部首长又问了几个问题,薛卫东也都答的迅速、简洁。
然而这番对话听得周围一众部队的高级干部和领导听得是云山雾绕,不明就里,不知为何,单独的每一个字他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合在一起就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唯有总部首长身边那几个将星熠熠的首长清楚这两个人究竟说的是什么。
那便是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重要研究课题——未来航空兵的实战化需求。
没办法,国内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预研工作,并且以第三代作战飞机为基础,研制出多款试验验证机,来论证本国下一代作战飞机的实战化需求,并以此确定下一代作战飞机的指标细节。
国内这方面起步非常晚,十号工程首飞后在才正式有了初步的目标,然而从三代机一下子跃升到下一代作战飞机,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项便是航空兵的实战化需求。
大体的性能可以参照外军的断代划分标准,可诸多细节呢?
这些东西都是各个国家的机密,就是想找也未必能找得到。
所以只能是通过本国航空兵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来不断摸索这些细节上指标。
美国人是最轻松的,因为他们有F—117和B—2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隐身作战飞机的使用经验,又有诸多验证机来充实实践,因为当F—22横空出世时,代表着便是这颗星球航空技术的巅峰,没有之一。
俄罗斯稍微差了点儿,但同样有着前苏联的技术支撑,雅,141,苏—47和米格1.44都是前苏联对下一代作战飞机的有益尝试,尽管随着苏联解体,这些项目受到很大影响,但这些技术还是让俄国在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之路上少走不少弯路。
国内相较于美俄两国这么多的技术普遍和经验总结实在是弱得一匹,以至于都不能用白手起家来形容,至少白手起家开局还有一双手,国内航空兵呢?开局真的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啥都没有。
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确定航空兵部队的未来作战需求和诸多技术细节,怎么办?
只能尽可能的压榨现有作战飞机的潜力,然后根据潜力值测算出所需的技术细节指标。
只不过这么做虽然能够部分完成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细节参数的制定,可终究是个权宜之计,最好的办法还是能够有隐身作战飞机让部队飞一飞,如此才能更好的总结相关经验。
问题是隐身作战飞机就算国内想要,域外某大国也不可能卖,那怎么办?
就在主抓此时的薛卫东万般苦恼之际,FBC—1B战斗轰炸机横空出世,薛卫东这一看,恩~~找的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