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一章站在正义一边
九月份的时候,晚风带着一丝丝凉意直往人的汗毛孔里钻,吹得人心里sūsū的、麻麻的,把一天的闷热、烦躁刮的一干二净。
大店现在已经成了山东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山东局、教导师师部、山东抗日民主政府参议会都设在这里,刘、罗首长在这里指挥山东军民与日寇斗智斗勇。
赵小曼迈着轻快的脚步朝刘一民办公室走去,长发编成了两条黑油油的辫子,随着脚步在背上甩来甩去。
这丫头,自从暂时调整工作后,随师部行动,天天与刘一民见面,心情也慢慢变好了。
走到刘一民办公室门外的时候,看见屋子里好像已经点起了蜡烛,窗户上映着刘一民伏案写作的影子,赵小曼心里一阵甜mì,赶紧快走几步,和门口的警卫战士敬礼后,走进屋子,拿起水壶,给刘一民倒上水端了过去。
刘一民正在给大众日报写时事评论,题目是《希特勒要干什么?》
这个题目不好写,主要问题是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对德、苏瓜分bō兰一事心情很复杂。按理说,德国闪击bō兰、苏联参与瓜分bō兰那都是赤luǒluǒ的侵略,应该给予强烈谴责。但是,自从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世界上对中国支援最多、帮助最大的国家就是德国和苏联。而英法美则是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就是坐观侵华从中渔利,也就是东方慕尼黑政策。要中国人来指责给予中国抗战很大帮助的德国和苏联,说实话,很难开口。因此,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国共两党都没有鲜明正确的态度。
蒋介石给刘一民发来一封密电,说是刘一民在徐州分析国际局势时的判断应验了。欧战爆发,预示中国抗战的曙光出现了,中国的抗战不再孤单了,我们终于要有盟友了。
这话说的在理,但是这个时候说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漠视bō兰人民的苦难,与泱泱大国领袖的身份不符。
刘一民知道,国民政府与德国关系很深,蒋介石本人就曾经非常想向希特勒学习,把德国发展经济军事那一套搬到中国来。希特勒也曾经赠予蒋介石一柄德国国防军荣誉军刀,对中德贸易对德国带来的好处表示感谢。
在徐州见蒋介石和李宗仁时,蒋介石就曾经告诉刘一民,德国是中国的最大支援国。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整军备战,国民政府加强了与德国的军事、贸易合作。德事顾问帮助整训中队,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亲自上火线参与指挥。德国通过易货贸易,不仅给中队提供了大量德式装备,还帮助中国发展军事工业。中德先后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中国农矿原料与德国工业品互换实施合同》、《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国人需要中国的钨和锑发展军事工业,扩充军事力量;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设备和军火,双方算得上互惠互利。到1937年,中国政府从德国购买的军用物资占到全部进口商品的83%。抗战初期,至少有1.44亿马克、约合5816万美元的德火运抵中国。这些装备加强了中队对日作战的能力。而德国则从中国源源不断地得到钨、锑、铬等稀有金属以及桐油、生丝和大豆等德国急需的农产品。德国每年钨进口量的60%——90%来自于中国。
在德国人的技术指导与援助下,中国开办了一批炼钢厂、炼铜厂、机器厂、炼铅厂、炼油厂、炼钨厂、酒精厂、氮气厂、炼锌厂、电线厂、电灯泡及真空管厂、电池厂和电信厂,生产出了中正式步枪、马克沁机枪、各种类型大炮和炮弹、防毒面具、军用光学设备,在1937年实现了轻武器自给。
说句实话,没有德国的帮助,国民政府就没有与开战的本钱。
虽然后来德国与、意大利签署了《产国际协定》,组成了轴心国,在的抗议下撤走了军事顾问,还承认满洲国,出卖了中国,声明不再向中国出售军火。但是,直到去年11月日军攻占广州切断香港援华路线前,德国平均每月有3.6万吨的军火经香港流向中国大陆。
苏联更不用说了,虽然斯大林把武器弹药和贷款给了蒋介石,给的只是书本,但那毕竟是对中国抗战的无sī援助。苏联红军不但在远东地区牵制着日军关东军庞大的兵力,而且通过张鼓峰战役、诺门罕战役直接支援着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的飞机和飞行员,现在就是中国空军与日军航空兵搏斗的主力,血洒长天,谱写了中苏友谊的赞歌。
而bō兰,与中国八竿子打不着,因为bō兰而谴责曾经支持中国抗战的德国和正在大力支援中国抗战的苏联,很多人恐怕都接受不了。
但是,这篇文章刘一民还必须得写。
随着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而出兵参与瓜分bō兰,苏联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国际根据苏共的对外政策调整,也调整了自己过去执行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目前存在的是德意日和英法两个帝国主义阵线和超脱于帝国主义战争之外的苏联和平阵线,因此要求各国人,目前必须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反动势力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政策。共产国际放弃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重新回到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帝统一战线策略。
共产国际在电报中一面要求各国放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一面允许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继续采取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这就让**的政策处于矛盾之中。
在刘一民看来,共产国际的这个指示纯粹是把苏共的政策强加于**头上,根本就不符合现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也不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