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裁撤,可以算是曾国藩个人成功的政治退却。体现出他心态端正,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生智慧。
然而,此时的大清国,内乱未靖,外辱尚存。数十万久经沙场的湘军,就这样消散,是否得当?曾大帅个人的进退,与国家的需要,孰轻孰重?是非得失,见仁见智。
可如此一来,强大的湘军已经作出了榜样,这让其他各系,或多或少,也得有样学样,意思意思。否则,难说不会被朝廷当成典型,若再被盯上,就得不偿失了。
各家也因此,迅速的行动起来。不过各自的想法,与实际做法,却都暗有盘算,与湘军不尽相同。
从规模上看,楚、淮、商团三家,与湘军都相差巨大。三家兵员之和,也不过与湘军一家相当。能裁减的数量,自然也是相对有限。
另外这三家,此前都与外洋有过更多的接触。也都认为,应该留下相当的军力扞卫国家。故而,虽然裁军是大趋势,不得不为。但经过裁撤后,淮、楚两军仍都各自保留下了四、五万人马。
商团方面,众人对裁军都很不情愿。但大家也都知道,若论感情,谁也比不上商团的创立者陈济方。既然裁减是由他提出的,那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
商团裁减缩编的方案,也是由陈济方拟定的。既是裁减,也是整编。他要通过这次调整,裁汰老弱,保留精锐。
缩编的方式,主要是由原来的四单位制,改为三单位制,并优化了编制结构。改编后每团编员降为二千八百余人,营仍保持在八百多人。
缩编前,商团原来共有九团又两营,总有三十八个营,人员总计近四万人。改编后,共缩减为七团又两营,合计二十三个营,总编员数已不足两万五千人。
在缩编后,为了保持士气,提高商团的军事专业性,陈济方将训练再次推入到一个新高度。而且还定下新规,今后商团中的各级官长,以及优秀的普通团勇,都要定期参加轮训,或者到士官学堂进修。
在陈济方的努力下,尽管规模缩小了,但商团的力量却更加精干。精简过后,商团的战斗力得到了保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提高。
后来,为了让商团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可以不断输入新鲜血液,陈济方又陆续制定了一些征募,和保持人员流动的办法。这也为今后在必要的时候,商团可以进行快速扩编,打下了基础。
军权之事处理妥当之后,陈家兄弟也在为了争取实授,进行筹谋和运作。好在朝中有奕?这个盟友的帮助,陈家人在进退之间平衡了一番之后,总算也是得偿所愿。
随着京中传来的消息,陈济方将在不久后出任两江总督。如此,陈家在江南的势力,也将得到巩固。至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暂时可以高枕无忧。
也是从这时起,大清国在国内动乱逐步消除之后,由中央至地方一众有为之臣扶持着,国力渐渐的开始恢复。满清朝廷,也因此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