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在由战争引发的困境之中,本就年迈,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忧心忡忡的维多利亚女王,于1901年初病逝了。
女王的死,同这场战争一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被严重削弱的英国却不得不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整个世界。
权衡利弊之后,英国从此被迫放弃了“光荣孤立”的政策,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
他们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托给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而将本身的战略重心转回了欧洲,集中到了英国的主要对手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些年轻人活跃在其中,在南非的历练将帮助他们,在未来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包括,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即后来被印度人尊崇的“圣雄甘地”。
还有就是,未来成为英国海军大臣和首相的,在此战中曾经被布尔人俘虏的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虽被削弱,但其核心利益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也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
因此,同这个盟友协调好立场,对于即将投入到一场影响国运的大战之中的华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1902年8月,为了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继任者,新英王爱德华七世登基,一场盛大的观舰式在斯皮特黑德海域举行。
这场海上盛典,以英国最新锐的“堡垒”级战列舰首舰“伦敦”号为总旗舰,皇家海军和前来观礼的各国军舰铺满了整个海域。
在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华夏战舰的身影,国防军海军为了此次阅舰,派来了“安徽”号和“江西”号两艘国造万吨级一等巡洋舰。
华夏在此战争临近之时,派战舰远赴欧洲,除了彰显与英国间的友好,展示自身实力和风采之外,更是在进行一场战前最重要的外交活动。
而最后得到的成果是,现在的英国虽然不愿也无力直接投入到战场中去,但作为华夏的盟友,英国仍将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底蕴,遏制沙俄的盟国加入战团。
并且在承诺会全力给予华夏各种支持的同时,英国还将想办法,尽量降低沙俄从海外得到援助。
能够得到英国这样的态度,华夏已经很是知足了。
毕竟英国人说得很对,华俄双方皆有盟国和盟约的约束,若出现多国同时参战,就会出现连锁效应,可能导致一场全世界范围的大混战。这种局面太过危险且难以掌控,确实应该尽力避免。
与英国态度十分相似的,是华夏的另一个盟友美国。而且四年前曾得到两江帮助的美国人,支持的态度更为坚决。
主要盟友都已表态,让陈济怀等人心中稍安。
到了这时,既然道理都想通了,该做的内外准备也都差不多了,那就不必再有什么犹豫,毅然决然的向前进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