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是非亲非故呢。
不过这么一来,众人的心思倒是歇了下来,看向周妮儿家的目光由嫉妒变成可怜。
周妮儿都十九了,三年学徒工出来都二十二了,那时候早就嫁人了,这女人一旦嫁人心里就向着婆家,学了一身本领又怎么样?还不是便宜了婆家,周妮儿奶奶和弟弟什么好处也没捞着。
周二婶,“我跟他爹还没老呢,之前我们天天干满工分,我家人口少分不到多少田地,这点田地难不倒我们。
立朋两兄弟都还没娶媳妇儿,可不得在外面再卖几年力气,好歹也要把娶媳妇儿的钱赚了再回来。”
周小姑,“我家人口多,家里八九张嘴等着吃饭,光靠家里这点产出也将将够填肚子,过年想买件新衣裳还得靠孩子大舅接济。
小三又在念书,虽然有补贴,但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个月都得给他送粮食过去。
还有满仓和有粮的儿子准备上学了,学费一块五毛\\学期,课本费七毛钱\/年,写字本7分\/本,橡皮擦2分\/块,铅笔3分\/支。
这两孩子每年学习上的费用就不少,他们爹不去挣,还想这让我们这两把老骨头给他们养儿子?”
哼,她儿子在沪市做得好端端的,每个月好几十块钱的收入,管吃管喝还管住,上次写信回来还说自己胖了六斤,她是疯了才把人叫回来。
不过孩子在沪市混得好是不能往外说的,肉烂在锅里就好,要是说漏嘴,保管一大堆人来找他们借钱。
到时候是借还是不借?借了一个就有无数个来借,不借又坏了情分;借了这个不借那个就是你瞧不起人,谁都不借就是你抠门,谁都借你又没泽哥本事。
他们麻烦不打紧,这些人肯定还会想方设法去麻烦她大侄子和侄媳妇儿。
周小姑的话一出,大家就不再纠结他们两家的儿子回不回来了,也没心思去打听周立朋他们在沪市到底挣不挣钱。
一个个地开始说起自家的难处,吃饭难、穿衣难、孩子读书难、儿子儿媳不争气,养大了孩子还得帮着养孙子等等,反正就是没有一处是不难的。
周二婶和周小姑悄悄对视了一眼,嘴角隐隐露出一抹笑,很快又被他们压平,两人也积极投入诉苦大军当中。
这天晚上,王满仓来找周立朋兄弟“立朋,我妈来信了,表婶来信了么。”
周立朋抬起的脚也放了下来,“我爸妈也来信了,小姑在心里说了什么?是不是叫你们先不往家里汇钱了?”
他妈和小姑这对姑嫂关系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每次寄信都商量着来,叮嘱的事儿也都一模一样。
王满仓点头,“村里人都在打探咱们的收入,这不是快分田到户了么,他们还怂恿我妈和表婶要把咱们叫回去种地。”
周立朋冷哼,“美得他们,我们先听我妈和小姑的话,以后发了工资自己先存起来。”
每个月都寄钱回去确实太打眼,以后每个月买点吃的用的寄回去就行,其他的先自己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