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苦笑着,“征讨黄巾结束之后,先帝就对我心存顾忌,更不希望我插手皇室立嗣的大事,才有我外任徐州牧一事。”
“如果我心有不轨,在平定黄巾之后,又何必离开冀州牧一职回转雒阳?”
孔融明白刘备没有说假话。
借助平定黄巾的巨大威望,和治理冀州的出色政绩。
刘备完全可以和大汉朝廷分庭抗礼。
特别是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会把刘备定义为大汉宗室内部的争权斗争,并不是世人眼中的叛乱。
这就是汉室宗亲的优势。
也是刘宏忌惮刘备的根本原因!
刘备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只不过他选择做大汉的忠臣。
祢衡对刘备深深一揖,“冠军侯,我误会你了,你才是大汉真正的忠臣。”
刘备却轻轻摇了摇头。
“正平,我选择的是忠于汉室的天下,也忠于我们汉人这个民族。”
孔融和祢衡都有些不明白。
刘备看着孔融,“文举先生,孔圣晚年为《易》作传,其名为《十翼》,不知可有此事?”
孔融点点头,“先祖晚年认为,天地万物皆在不断变化,《易书》阐述了天地的大道。”
“可惜的是,先祖所着之《十翼》,毁于秦朝的暴政,至今已难见他老人家为《易》所作的传。”
刘备站起身来走到窗口,望着外面的天地。
“孔圣当年看到礼乐崩坏,一心为推行周礼、恢复王道而努力。”
“可是天地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人心也是如此。”
“社会又如何能恢复到大周之时的情景?”
“这或许才是孔圣晚年钻研《易书》,并感叹,“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这句话的意思——我若早年接触到《易经》,就不会犯下大过了。)
谈论到自己的祖宗,孔融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先祖周游列国,却是到处碰壁,因此才会有“吾道不邪,吾何为于此?”的疑问。”
(注:孔子说,我所传播的不是邪恶的思想,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接受?)
刘备转身看向孔融,同样脸色严肃。
“因为人心变了,正如今日的大汉。”
“大汉从高祖开始就注重儒学的礼教,重新凝聚起我们华夏民族。”
“从这一点来说,儒学之道功不可没!”
“孔圣、孟圣和荀圣,以及尧舜、老子等先贤的思想,才是我华夏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有人却利用儒学谋取私利,歪曲圣人的思想和仁爱的精神,才形成今日大汉贵族阶层腐朽的根源!”
“文举先生,你能坐视这种事情的发生吗?”
孔融苦笑,“沉疴痼疾已重,我岂奈何?”
刘备也叹了一口气,“是啊,大汉沉疴痼疾已重,我只能从孟圣所言出发,保护好大汉的百姓,也尽量保护好大汉的社稷,却无法做到保护好大汉的皇室。”
如果刘备一开始说这话。
孔融和祢衡肯定会认为他居心叵测。
—-你刘备就是自己心中有野心,才不顾皇室的生死。
但刘备先指出宫乱和董卓废帝的事件,背后的黑手是世家。
又提到孔子半生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和仁爱的思想,却在各国君主面前碰壁。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心变了,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制定的规则和礼法,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
最后,刘备才提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自然就不会显得太突兀。
孔融他们是大汉的臣子,考虑的是对汉室的忠诚。
刘备却是汉室宗亲,他为了汉室的天下着想,没有人能对他指责什么。
就是有野心又如何?
其他人的野心,是想颠覆大汉。
刘备的野心却是要保住大汉!
汉恒帝刘志没有后代,从汉室宗亲中选择刘宏继位。
----汉室宗亲本来就是汉帝的候选人之一。
......
孔融是个愚忠之人,听了刘备的话,目光迷茫了。
“难道先帝的血脉,从此就要消失在世间?”
从刘备的话中,孔融也知道。
在刘备的心中,年龄尚幼的刘协,根本无法承载大汉的希望。
就是想把刘协从李催、郭汜的手中救出来,都是千难万难。
刘备摇了摇头,“文举先生,殿下还活着。”
孔融的精神有点恍惚,一时之间没有听清楚。
祢衡的眼睛却亮了起来,第一次对刘备用上了尊称。
“冠军侯,您是说......”
刘备肯定地点点头,“太后和弘农王殿下都活着。”
孔融猛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声音都颤抖着,“冠军侯,你说的是真的?”
刘备把救出何容、刘辨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文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太后和殿下,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这几年他们活着的消息一直都保密着。”
“现在董卓已死,李文优也已经顺利脱身,太后和殿下活着的消息,自然没有必要继续隐瞒。”
“我这次来鲁国,就是受太后和殿下的委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