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在200块银幕的零点场拿下了520万美金,成绩偏上,这对一部原创项目来说,能吸引影迷大晚上的坐满影厅,其实已然能窥见莱曼+希斯-莱杰这对组合的号召力。
且首映之后的时间,也足以让媒体、影迷把话题口碑炒起来,大大吊足观望群众的胃口。
媒体们很热烈,各种影评人专栏的通稿不断。
怎么说呢,这次蓝蝶影业都没怎么出钱公关纸媒,为了控制成本,在这方面能投入的资金不多,大部分都花在线下铺设海报、线上的预告以及网络营销了,可能也就是用一张免费的观影门票和一个好位置,外加结束之后的酒会自助。
按理来说,影评人们没必要这么“敬业”,人家都没给润笔费,吹得再响,那也是零收入的出卖自己本身的价值、精力,但偏偏影评人群体就是这么奇怪。
他们有时候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让观众厌恶的不行,有时候又非常的有节操,基于各个角度的解读版本,提供给观众一些参考。
要知道,很多评分榜单挂着的那些经典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影评人先出声,他们可能或多或少还有一份要为观众塑造审美的心。
尤其在商业手段越发熟练,收割观众钱包越发有力的IP时代,他们更有必要为那些还在努力讲一个好故事,而非堆砌大场面的作品说话。
说白了,影评人可能有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但在电影这个产业链里,有他们存在的价值。
而影评人的发声,便是影片口碑发酵的前奏:
“《调音师》的精彩之处在于里面的主要角色都想抽身事外,但偏偏越陷越深,当然了,稍微不那么完美的点在于有些桥段的设计看起来有点是为了巧合而巧合,只不过结构并不庸俗,颇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层次感,有些地方甚至让人看了想笑,很荒诞,体验感极佳。”
“盲,绝对是这个电影最有趣的设定,没有它,电影少了很多的戏剧性。”
“结尾的处理非常的棒,有一种重新解构男主性格或者说完整他性格的点睛意味,他在生气什么?可能是对自己说了太多谎言也塑造不起光明伟岸的厌恶吧,他其实一开始不是个坏人来着,并两次试图公开真相,只可惜,他是盲人,也接受了自己是个盲人。”
“配乐大赞,从听觉上面就已经营造出了氛围。”
“借着几桩命案,讲了一个人性的故事。”
如此,报纸专栏处处都是《调音师》的字眼,积累的热度越来越高。
而对观望的路人来说,影评人虽然有时候不靠谱,但配合上影迷自发的站台,周边全是好话,那自然容易提起兴趣。
......
一大早,戴琳斯匆匆吃过早饭,便坐进了经纪人的车里。
瞧着她匆忙的模样,经纪人打量好一会,忍不住提醒道:“你今天要去NBC录制节目你知道吗?你就穿这身?”
嗯,上半身一件棕红色的针织毛衣,下半身牛仔短裤搭配一双平底鞋的装扮邻家是邻家了点,但经纪人显然很不满意,“你好不容易能在大平台里露脸,走性感风才能引起注意,懂吗,不然白浪费机会了。”
“我忘了。”戴琳斯心虚。
“算了,公司给你安排了一个造型团队,以后你有任何在公众面前亮相的场合,都要参考他们的意见。记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