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庆来找马三爷,自然是想打听些祖上的事情,没有想到这马三爷不仅猜到,而且还讲的这么具体,假如不是马三爷讲出来,估计再没有人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胡国庆的收获不仅是聊到的这段故事,更为重要的还得到了祖上留下来的遗物,一本自己从未见过的《康熙字典》,他如获至宝地翻看着马三爷递到手上的字典。
马三爷看着胡国庆对于那本字典有点爱不释手,关切地问道:“你们俩谁学习好?”
“他学习好!”胡国庆抬眼看着穆珍急忙回答道。
“假如你不是因为去年耽误功课,应当比我好!”穆珍补充道。
马三爷脸上现出一丝疑惑:“怎么耽误的功课?”
穆珍便将胡国庆父亲患病的事情简单地说了,马三爷立即问道:“那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啊!”
“不是耽误,是我不想上了,当时家里的情况很不妙,缺少干活的,所以我只想着在家帮忙干农活,便缀学了,不过现在不用考虑种地的事情,我家的地全部交给邻居耕种,所以也就不会再耽误了!”胡国庆觉得过多的家事,不便对老人讲,怕老人因为自家事再伤心。
“那就好,当年你祖上还是很崇拜读书的,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大的功名,那并不代表书没有读好,晚清时期科举的混乱,花钱捐官到处都是,考得再好不如三千纹银好使的年代,又怎么能凭本事吃饭呢?”马三爷说得很慢,透出对那个时代的极度不满。
“我只知道我们祖上父子三秀才的事,却从未听说还有这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假如是现在,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胡国庆闻听马三爷讲的祖上故事,有点愤愤不平地说。
“你家祖上的事,我知道的也不多,那时我年纪小,也就比他大不了多少,但是我读书却十分用功,从不偷懒,并且对于书籍也十分爱护,先生正是看中我这一点,才将这本字典交付与我!”马三爷指了指站在一旁的穆宝说道。
“我那里还有一个砚台,据说是祖上留下来的!”胡国庆说道。
“砚台,你是说一个四方的砚台?”马三爷面色凝重地问。
“对啊!您怎么知道?”胡国庆十分惊讶地反问道。
“这砚台却是有来历的,先生年轻的时候,满腹经纶,曾到县里做过师爷,后来由于耿直,对于官场上的歪风邪气极为憎恶,于是便对县太爷提出身体有恙,有意回归故里,县太爷对于先生的辞职,很是不舍,刻意挽留不住,便拿出这个砚台赠与先生,先生虽憎恨官场的尔虞我诈,然而据先生说县太爷秉性很好,先生也很尊重他,正因为此,先生才能保全身退,县太爷送给先生的这个砚台,先生一直带在身边,他在这里教私塾时,便一直将这个砚台带在身边,并且很爱惜地使用,你现在提起这个砚台,自然我就能记起。”马三爷说完,又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两口水。
胡国庆见状,立即又端起桌上的茶壶给其满上。
穆珍与穆宝细心听着马三爷讲故事,没有说话,胡国庆倒完水,继续问道:“那县太爷去过我们村吗?”
“听先生讲,他辞职回来的第二年,县太爷因为受人诬陷,曾到过你们家,但那时县太爷罢了官,自然也是一身轻,在你家还小住了几日,与先生高谈阔论,好不潇洒,后来民国时期,这位县太爷参加了革命党,在战争中牺牲了,先生无比悲痛,还写了一首诗作,先生曾拿给我看过,却记不上半句了,由此先生越发珍惜县太爷送的这方砚台了!”马三爷的语调低沉,显然对于先生很是尊重。
“县太爷罢官去我们家,难道仅仅是与祖上谈古论今吗?”胡国庆觉得就算县太爷与祖上有交情,但是罢了官,去家小住,有点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