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不是16:9的长宽比,在触控的时候卡顿和误差就会比我们的初心明显。
如果他们在增大屏幕分辨率的时候,不做‘把像素打包成点’这一步骤,而是指望系统的自动换算算法。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他安卓机在触控的时候,系统运算资源的内耗就会比我们严重。”
听了冯国荣讲的这个关节,顾莫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平行时空的IPHONE触控感觉特别流畅,不卡顿,其实和其“显示侧的像素”和“控制侧的点”之间的对应定义比较简介规整有关系的。而安卓系统因为各家屏幕长宽比和像素比参数杂乱,嵌套的算法就比较复杂,最终导致了卡顿。
而如今,安卓的输入/输出标准就是初音引导谷歌完成的,初音方面自然知道怎么规定手机的硬件分辨率和触控点最有效率。
未来的初心手机,分辨率必须是800*450的整数倍,把输入算法的内耗降低到最少。
脑子转过弯来后,顾莫杰继续追问:“那我们目前‘初心2’设计的像素密度是多少?分辨率难道也做到了2*2替换一个点?PPI有点高了吧,现有技术实现得了么?”
冯国荣耸耸肩:“没办法,只能把长宽分辨率都加倍,做到1600*900。理论上,如果我们还是用4.2寸屏不变的话,PPI会达到恐怖的437。目前哪怕使用三星、LG或者夏普的屏幕,做到这个数据都是有困难的。
所以我们最终讨论的结果,是把2代机的屏幕尺寸扩大到5英寸整,比1代的4.2寸提升大约20%。这样PPI就会相应降低到367,在目前日韩最高端民用面板PPI的可接受范围内,也不至于冗余太多性能。”
乔布斯夸口定义说“300PPI的手机屏,就能达到人类视网膜无法分辨颗粒的完全拟真状态”这句话时,其实是有附带条件的。
那就是,“手机使用时,屏幕距离眼睛大约在1英尺”——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定义笔记本电脑的视网膜屏时,对PPI的要求会降低到200多,而定义HDTV级别的高清电视时,进一步降低到70~80(60寸的电视机,也只有1920*1080的分辨率)
因为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屏幕和眼睛的距离明显比手机屏幕和眼睛的距离更远。至于看电视,人就坐得更远了。距离越远,自然对PPI的饱和要求越低。
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手机PPI超过300就“一律超过人眼的分辨能力”。
只能说,把手机拿在眼前一尺远的位置看时,300PPI就够了。但是如果拿到距离眼睛只有20公分的地方仔细看,又或者是遇到一个视力5.3的飞行员级别的人,那么初心2代的PPI冗余显然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至少在这个距离上,飞行员的视力可以看出IPHONE4的326PPI屏幕有颗粒感,而初心2的367PPI屏没有。
在多出来这部分性能上花的钱,并不会白花。
“那就好,初心1代已经为公司掌握了中端机的基本盘,未来2代出来,1代也不会马上停产。所以,不用害怕2代成本与售价高企,只要性能上坐实全球一流,我们相信市场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最终我们的367PPI屏幕,用的是哪家的技术和物料?”
“三星、LG、夏普,这三家我们都尝试了,并且按照不同物料做了三套结构耦合测试。目前市面上可以做到300PPI以上IPS的大厂,除了给苹果供货的JDI(索尼/东芝联合,后来的索尼手机也是用的JDI供货),就剩这3家了。”
和众人想象的不同,苹果公司在硬件上并没有什么自己牛逼的东西,其实苹果更多时候是集成商,而屏显、LED相关的技术,最好的还是日韩厂商。
或者说美国人只是玩极简主义的,真涉及到“产品颜值高低”的技术,世界上最密集的还是日韩地区。
“目前合作模式只是直接采购?没有相关专利授权布局么?不会有将来被卡脖子的风险吧?”顾莫杰老成地提出了如此质疑。
面对这个问题,冯国荣欲言又止,还是看了一眼张拓海之后,由后者回答:
“目前都是签的战略采购。如果只是给新手机供屏的话,将来不会有任何风险。但是后面我们还在规划一些‘基于对方技术门槛研发的后续专利’,等我们公布后续专利之后,可能会遭到上位专利的限制。”
顾莫杰神色一紧:“给我说具体一点儿。”
“好的,那主要涉及到下面这项技术创新。”张拓海不卑不亢地接过了话头。
(注:Retina屏是苹果公司拥有专利技术的显示屏,包括一些标准定义层面的专利。理论上是绕不过去的。但是视网膜屏并不是只有Retina一个定义标准,其他公司基于IPS屏幕技术延展的高分辨密度屏幕,只要接近300PPI像素密度,理论上都可以叫视网膜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