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所以因为绕了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显得不是特别难熬。到了大的车站的时候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陈恪之就拿了本《文心雕龙》出来看。上个月看完了《说文解字》第一卷,《文心雕龙》还只是刚开头,这一本难度比《说文解字》难得多,为了了解每个词的意思还拿了本古文小词典查。
“儿子啊,你看得懂不?”陈父凑过去看见书上的内容直皱眉。
“慢慢看。”陈恪之一个月才看了几页,里面的内容全是文言文,晦涩难懂,翻词典都不知道翻了多少回。陈恪之想着他是不是该放弃这本书了。
“你看这本书还太早。”覃父道,“抽时间把《说文解字》第二卷给看了吧。”
陈恪之很听他师父的话,意识到是自个儿操之过急了。
他非常迫切地想学到一切知识。
他必须要强大到让其他人追不上他的步伐,那样他才有空余的时间把覃松雪圈在他身边。
第二天覃母是坐着陈家大哥的红旗车来车站的,覃家和陈家关系好,覃母到省城来了之后特地去拜访了陈家大哥,一起吃了顿饭。
陈家大哥的运气是陈家人里面最好的一个,他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了省城工作,和副市长的女儿看对眼了,做人相当聪明圆滑,办事能力强,老丈人对他非常赏识。于是陈家大哥的仕途一路畅通,到覃母挂职的时候,四十多岁的陈家大哥已经是市委常委了。
陈家大哥不止一次地说要把陈父调到省城来,陈父每次都回绝了,说是祖屋还在县城,根基不能丢,陈家大哥拿他这个跟倔驴似的幺弟没办法只得随他去,好在陈父踏实肯干,又有陈家大哥这个背景在混得也不差,赶在三十五岁之前提了正科。
陈恪之为此疑惑了好多年,为什么他爸不肯去省城,非要猫在小县城里拿那一份微薄的工资,受着上上下下的气。后来等陈恪之走了从政这条路,父子俩谈心,陈安国说了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陈恪之豁然开朗,不由感叹他因为过于耿直而吃了一辈子闷亏的父亲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大智者若愚。
因为覃松雪晕车,所以直到下车他还是晕晕乎乎的,不过这小子一看见他妈前面,硬咬牙迈着小短腿奔过去了。
“妈妈——!”覃松雪的体重让穿着高跟鞋的覃母有些抱不动了,在陈家伙食太好,覃松雪又胖了一圈。
“球球你长这么大了,妈妈都快抱不动你了。”覃母吃力地拖着他的屁股。
覃父见到覃母这样,皱了皱眉:“球球快下来,你妈妈抱不动你了。”
“妈妈我肚子好不舒服的……”覃松雪被覃母放下来就开始撒娇。
“球球怎么了啊?”覃母问道。
“有点晕车,休息下就好了。”覃父道。
那边陈家也开始打招呼了。
“大伯好。”陈恪之走到陈建国面前。
“恪伢子长这么大了,当年我见到你的时候你还是个三岁的小屁股。”陈建国说的普通话有着省城和县城杂合的口音,自成一派,也不难听懂。
老大陈建国在市委,老二陈建军是律师,老三陈安邦在部队,混得最差的老四陈安国也在县委,陈家四个儿子都有出息,知道的人都说是他们祖坟冒青烟了。
老爷子和老太太着急看孙子,想和陈建国一起来车站,陈建国考虑到人太多车坐不下就没答应,再三保证一定会尽快回来后老太太才松了口。
陈建国叫了两台车,一起开进了市政府的宿舍区。
陈父带了很多县城的特产,陈建国很久没有吃过,陈父此举深得他心,随即就将特产分了几份。
覃母偷偷地对覃父耳语,问他有没有带东西过来,覃父说带什么东西?覃母差点被他气死,三十岁的人了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覃父说家里还有几幅字画。覃母道,过两天去看展览的时候再提这事吧,就说裱起来不好拿。覃父点头称是。
好几年没见到孙子的老太太拉着陈恪之不肯撒手,还有当年那个小肉团子覃松雪,如今已经变成了大肉团子。两个孙子坐在身边,老太太高兴得不得了,差一点就抹泪了。
覃松雪本来快忘了陈奶奶,半年前因为覃母挂职这事儿给刺激了,愣是想起了不少他和陈奶奶相处的细节,还记得陈奶奶每次煮饭的时候都会给他留一碗甜甜的米汤。对于不太熟悉的人覃松雪都会卖乖,叫人也勤快,陈家人对他都很喜欢。
他从小说的都是方言,虽然学校规定要说普通话,可没什么学生会遵守,在陈家人面前说的普通话带着很浓的乡音,经常平舌翘舌音不分,逗得大人们忍俊不禁。
两家人许久未见,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下午话。五点多快六点的时候老二下班,开着他那台刚买不久的桑塔纳也来了,载着正在念大学的陈建国儿子陈铭和上高中的自家女儿陈诗文。
因为人多,陈建国就在外面订了个包厢,除了老三在外地的军区,一家人算是凑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