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重伤,周瑜丧胆,江东人马士气低落,我军正好乘胜追击,大司马岂能轻易议和呢?”
“将士们浴血厮杀,万死千生,好不容易的挫败强敌,把他们赶过长江,再行议和不迟呀!”
“末将愿为先锋官,带领本部人马,一举攻克庐江郡,若是不胜,提头来见!”
…………………………………………………………
听到双方议和的消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张辽、高顺、于禁、宋宪、魏续……一众统兵将领,纷纷前来请战,合肥之战,大获全胜,全军士气高昂,准备再建功勋,此时收兵,岂能甘心?
再说了,先前坚城难克,粮草不足,萧逸尚且咬紧牙关,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呢,此时形势逆转,我军占据了绝对上风,江东人马不堪一击了,反而按兵不动,放弃了庐江郡,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呵呵!-诸位将军奋勇作战,一心杀敌立功,却是值得嘉奖呀,不过吗,天下大势,纵横捭阖,进退之间,奇妙至极,还要三思而后行呢!”
对于热血沸腾的将军们,萧逸好言安抚一番,而后让他们坐下来,又取出一副军事地图,亲自讲述议和的原因,大军进攻庐江郡,其中有着三弊:
首先,江东军尚有数万人马,在周瑜的指挥下,固守庐江城池,这些人都是哀兵,战斗力不可小觑,此时此刻,萧逸大举进攻的话,短期内难以取胜,还会耽搁了北上救援,一旦官渡战场有变,发生不利的情况,众人悔之晚矣!
其次,庐江郡是周瑜家乡,盘根错节,影响极大,我军强行攻克之后,必须留人驻守,兵力少了呢,镇压不住局势,恐怕周氏乡党作乱,庐江郡会得而复失;兵力多了呢,消耗大量粮草不说,萧逸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北上救援官渡战场了!
最后,庐江郡一旦失守,江东人马尽数南渡,从此以后,大江阻隔,往来困难,孙氏或是自立为王,或是分庭抗礼,朝廷一点办法也没有,至于组建水军,征讨江东六郡,没有十年时间,恐怕难以成功!
正是考虑到三大弊端,萧逸才按兵不动,同意双方议和的,要想争霸天下,不是地盘越大越好,也不能过于贪取战功,必须知进退、懂分寸,庐江郡就是一个例子,攻克下来,据为己有,会有三大弊端,相反的,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却有三大利益:
首先,快速了结淮南战事,萧逸可以提兵北上,驰援官渡战场,只要打败了袁绍,也就占据了中原大地,那个时候吗,天下三分有其二,曹营集团的霸主地位,也就牢不可破了,再腾出功夫来,一个个收拾地方诸侯,不费吹灰之力!
其次,留下了庐江郡,就等于打开一座窗户,曹军派遣密探,打听消息,或是收买官员,拉拢豪强,都会容易上很多,如此潜移默化之下,江东六郡也就守不住了,这叫做软实力吞并!
最后,庐江郡是江东屏障,也是他们北上的‘踏脚石’,无论谁当家做主,都不会放弃此地,而且会驻扎重兵,如此一来,曹军大举南下的话,可以通过一场攻坚战,歼灭江东主力人马,而后渡江南下,岂不是事半功倍吗?
“大司马胸怀日月,鬼神难测,目光长远,算无遗策,纵然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过如此了!”
听完‘三弊、三利’之论,一众将领佩服的五体投地,就差烧香上贡,顶礼膜拜,难怪他们是冲锋陷阵之将,人家是运筹帷幄之帅,二者之间差着境界呢!
思想做通了,事情就好办了,为了表示议和的诚意,萧逸当即下令:“大军退回寿春城,收拾好各种东西,准备返回中原地区,至于合肥城吗,只留下一点兵马驻守,让它成为双方的缓冲地带吧!”
天下之事,本就是‘我敬一寸,人敬一尺’,听闻萧逸主动后撤了,江东将校们长出一口气,也开始拔营起寨,准备返回江东六郡了……
建安四年-春,二月十二日,江东集团召开会议,决定让蒋钦、周泰二将,统领三万人马驻守庐江郡,其余各部人马,纷纷的乘坐大船、木筏,顺着皖水进入长江,而后逆流而上,返回江东六郡!
建安四年-春,二月十五日,萧逸统领各部人马,连夜北上,救援官渡,至于淮南之地,交给了大将张辽驻守,并且留下三万精兵,同时颁布政令:“免去淮南三年赋税,让百姓们修养生息!”
至此,历经数月之久,淮南大战终于结束了,此一役,双方投入二十多万兵马,将士死伤超过了半数,消耗的钱粮不计其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最终曹营集团获胜,守住了淮南之地,缴获了大量的物资,江东势力惨败,退到了长江以南,潜伏爪牙,图谋复仇!
对于双方的统帅吗,天下人议论纷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