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饼,本是传统习俗。前些年,由于公款送月饼之风盛行,月饼越做越高档、包装越来越豪华,有的月饼自称“晶美金黄金月饼”或“金镶水晶千足金月饼”,导致“送月饼的人不吃月饼”、“每逢中秋必堵车”等怪现象的出现。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历史悠久,且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关于“月”方面,不仅要祭月、赏月、拜月,还要吃月饼、互赠月饼,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然而,如今过中秋,送月饼,却渐渐滋生出奢侈风,月饼也被冠上天价的名号。据媒体报道现下传统的莲蓉、五仁、豆沙馅儿被鲍鱼、鱼翅、燕窝等“豪华馅料”所取代,原先普通的包装盒也变成“黄金的盒子,铂金的绳”,有的月饼礼盒里还搭配了红酒、大闸蟹甚至纪念币、金条。在这些奢华的礼盒里,月饼仅仅成了过节送礼的一个借口而已。天价月饼背后,暗藏利益输送,权钱交易,而月饼则成了官场堂而皇之的贪腐挡箭牌。
究竟是天价月饼让官场变了味?还是官场促成了天价月饼的畅销?这需要辩证看待,******以来,中央针对四风问题早早三令五申,每年逢年国际各级官网头条刊文,提醒各级官员切莫在天价礼品或天价xx的诱惑下,动摇党性原则,不少人也因做不到令行静止,继而锒铛入狱或免职下马,这种典型违规违纪案例屡见不鲜。但这却没能从根本上,警醒个别官员惯性行贿或受贿,而四风恶习也随着油然生成,从这种现象上看,天价月饼之所成天价,确实有官员促成的因素。
可从月饼推销的市场上看,过中秋人人都要吃月饼,近年来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在社会人为的作用下,月饼市场也逐渐形成了攀比的怪圈,这与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好面子的观念离不开。正是这种观念,也间接导致了月饼愈发离奇的贵,称之为天价也不枉然。由此看来,天价月饼的形成不单单是官场四风恶习延伸的产物。
归根结底,无论社会市场经济如何影响月饼市场,也不能拿这个作为天价月饼让官场变味的借口。如何不让天价月饼变官味,这是耐人寻味的思考。尽管******以来,腐败形势得到了彻底扭转,官员腐败也成过街老鼠,但对四风问题,还是有个别干部,抱着问题不大的心态,屡屡以身试法。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
所谓奢靡,一般是指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即古人说的“暴殄天物”、“害虐丞民”。奢靡同正常消费和享受的区别在于,一是大大超越当时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二是无度地挥霍社会财物而不能物尽其用。
通观历史上的奢靡现象,有两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搞奢靡的人多是有权势的人,或政治上权柄在握,或经济上富可敌国,或两者兼而有之,“既贵且富”。二是盛世更容易出现奢靡之风。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连天子都不能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的车,将相乘牛车,百姓无积蓄,统治者就是想奢靡也没有条件。因此,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推崇“寡欲”、“无为”,在生活消费上极力保持节俭。而一旦到了所谓的盛世,情况就大一样了。财富多了,环境相对安定,享乐思想必然滋长。
历史上因奢靡而亡国丧身或被赶下台的统治者不胜枚举。尧的儿子丹朱,是有记载的奢靡第一人。他依仗自己有个好爸爸,整日整夜地“高消费”,结果为人们所不齿。禹教民有方,却教子无道。禹的孙子太康继承了帝位以后,奢靡成风。《尚书酚菹氖榉五子之歌》说:“太康身居高位却不理政务,贪淫女色,沉迷游猎,嗜好饮酒没有节制,纵情歌舞不知道满足。”太康这样腐化堕落,老百姓能不造反吗?于是,老百姓就把太康赶下了台。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