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更可以认为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类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再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因此西方建筑普遍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因此他们的传统建筑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正是因为出发点不同,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有一点要优于西方建筑。由于中国人历来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因此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人”的感受,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了。因为它不像西方建筑那样,西方建筑大多时候只考虑建筑物本身,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的因素要远远重于建筑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其实是非常好的,在和背后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
“尤其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论及审美行为时,西方人偏于写实,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美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当然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以及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林徽在那高谈阔论,李华勇和林蔚只能在那面面相觑。完全插不上话啊!要说李华勇和林蔚虽然都是学建筑的,但他们都是以结构为主,也就是传说中的“土木狗”。
碰到林徽这样的跟你大谈什么建筑美学,比较什么中西方建筑的差异,那当然大多数时候都只有聆听的份。
“跟你姐在一起聊天,我感觉压力很大啊。”这是某一天李华勇和林蔚单独相处的时候,李华勇悄悄对林蔚说的一句话。
林蔚噗嗤一笑,像一朵盛开的夏莲,她横了李华勇一眼:
“李大工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嘿嘿,我看你姐在这住着高兴,只要她高兴就好。”
林徽的确在这住得高兴,因为她高兴,李华勇和林蔚自然也跟着高兴。毕竟一个文艺女青年高兴的话,这样就很省心不是?
只可惜高兴的省心的时光还是短暂。3天之后,陈挺再次上山来到李家坳,这次他是和刘凌风一起上来的。
李华勇注意到:他两人的表情似乎异常严峻。
“发生了什么事呢?”李华勇开始在暗暗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