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惊鹊清风鸣蝉。
五月十六日半夜时分的金城坊一片寂静,唯有王霨的书房依然灯火通明。
烛光下,王霨正信手翻腾格娜汇编好的《五月十六日金城坊监控日报》,王勇则略显焦急地盯着窗外。
“奇怪,龙武军司阶邢縡今日竟然没在家中大开筵席?”王霨翻了几页,皱眉奇道。
四月二十一日遇刺后,王勇率素叶镖师在追查中发现,刺客所使的武器均提前藏匿在停放坊里的马车中。为了杜绝此类危险,同时也为了培养力量,王霨决定抽调人手,组建一支三十余人的队伍,日夜监控金城坊中的异动。
阿伊腾格娜对此十分赞同,因此,监控队伍中不仅有素叶镖师,还有精通汉话的附离亲卫。
经苏十三娘和阿史那雯霞调教后,乔装打扮的监控武士散布到金城坊各处,警惕坊里是否有不寻常的变化。每日收集来的情报则由阿伊腾格娜汇编整理,报于王霨和王勇。
前一阵子,监控队伍发现同坊而居的龙武军司阶邢縡多次在宅中大筵宾客,导致附近车水马龙,各色人等汇集坊中,有点可疑。但经反复查探,他们发现高仙桂张德嘉和高云舟均经常应邀赴宴,才确认此举背后并无任何对王霨不利的意图。
“小郎君,无论交游多么广泛的人,也不可能日日在家呼朋唤友。”王勇的回答有些心不在焉。
“太平盛世中,一个小小的龙武军将佐,每日都能过得如此逍遥自在。可一旦天崩地裂,百余年的时光,天下将再无宁日可言。”翻着《监控简讯》,想起历史冷若寒霜的灰暗轨迹,王霨忽然有点心烦意燥。
“小郎君,安禄山真的会起兵反叛?”虽多次听王霨隐约提到这种可能,可王勇始终有点将信将疑。
“欲图吞并同罗部,无故招徕私兵,频繁市恩于下属,无论日后是否会反叛,此绝非忠臣所为。”王霨暗自叹了口气,虽然他偶尔也有点怀疑被自己扰乱的历史线似乎还会上演“安史之乱”,但他始终坚信,若放任边镇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绝非天下苍生之福。
忆及同罗部之事,王勇对安禄山大力扩充兵马也甚是不安:“小郎君,恢复出将入相真的能钳制住安禄山?”
“行不行,试一试才知道深浅,总好过中原板荡生灵涂炭。”王霨拿出小马过河的尝试精神。
成功平息同罗部纷争后,王霨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日夜忧心不已。作为一名经历过高考磨练的文科生,他当然清晰记得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载(755年)。为了彻底避免华夏文明被历史惯性拖入黑暗深渊,王霨选择离开庭州,投身长安朝堂,以提前遏制可能会爆发的战乱。
禁绝恶钱,是为了改革货币体制,避免民众困窘和国家财用不足;拯救同罗部,是为了避免属国离心和安禄山兵力坐大。这两件事虽然都得到漂亮解决,可安禄山意欲吞并同罗部的野心令王霨相信,若不加阻止,安史之乱恐怕会依照铁青冰冷的历史惯性如约而至。
在历史惯性的压迫下,王霨决定不能再被动应付,而必须积极进攻有所作为。那么,如何才能在不动刀兵的前提下悄无声息化解边疆军镇对国家统一的威胁呢?王霨苦思冥想许久,与王勇阿伊腾格娜反复讨论,终于从唐初长期实施的“出将入相”制度上找到突破口。
出将入相本是唐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赫赫名臣文武兼济,出则统领千军万马节镇一方,入则列身凤台鸾阁宰执天下。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大臣均有以边将入相的经历。
可自从李林甫担任右相以来,因担心军功累累的边将威胁自身权位,他密奏李隆基曰“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易于驾驭。”
李隆基被李林甫说动,遂大力推崇番将,如今大唐的边镇中,番将已占据绝对多数。李林甫则转而以番将学识不足为由,杜绝边将入相之途,巩固自身地位。
对于边镇是否重用番将,王霨并无特殊倾向。他一贯认同“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思想,坚持以文化而非血统区分华夷。
别的不说,若以出身而论,王霨的亲友中放眼皆胡人。王勇是营州高句丽人阿伊腾格娜是突骑施人阿史那姐弟是突厥后裔同罗蒲丽算是漠北铁勒部的……可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