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二年年底,刘彻的选贤与能终于告一段落。
这是刘彻即位之后,第一次自发的、独立的、有始有终的、优秀的、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地,真正意义上以皇帝的身份,完成了一次擢拔人才的过程,他的心情也正因此而分外欣慰。
几天前,他传旨让太常寺与太仆寺联合举行一次盛大的朝会,想通过向朝野展示朝廷人才济济齐聚一堂的盛况,来昭示大汉朝生机勃勃的,常青不败的上升势头。
虽然此次具体事务是由两寺的主官经办,可朝会这一天,也是卫绾最忙的日子。
这不仅因为他是刘彻选出来,作为儒术为首百家争鸣的主要推动者,更因为那些刚刚立脚长安的贤良臣子们,都对他的引荐感恩戴德。
而且根据典籍与立下的礼法,在京为官的两千石都要行拜谒大礼,他自然不可避免地,被刘彻拉出来做领头羊。
他虽然平时低调兢兢业业,但作为百官之首,内心深处,还是十分看重这种场面,乐于享受这样荣耀的过程。
卫绾心里面多多少少有他的骄傲,他有什么想法呢?他认为这次朝会之后,会有更多的宾客门客,拜在他的门下……
因此,在这么一天,他早早地就来到了未央宫外,站在高高的塾门前面,静静地等候贤良和同僚们的到来。
紧跟在卫绾后面的是赵绾,作为朝廷最高级别的谏官,他监督了朝廷大臣们选贤的过程。
虽然因南下视察而回长安很晚,存在感有点低,对卫绾在此过程中的所有作为还不清楚。
但他始终如一,坚持相信!
他相信什么?他相信陛下这次发起的选贤,显然已是完全不同于建元元年,那匆匆忙忙的开门红,它的选才范围和标准,无疑都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赵绾触觉中,一种庄严的责任感,一份荣幸的自豪感,使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他远远地瞧见了田蚡,那有些志得意满的身影,心中就有了一种莫名的不快,与浓浓的敌意,这人是怎么被陛下提拔的呢,依仗身份?
但他很明白自己此时此刻的身份,自陛下任命他以来,或者说登基以来,朝廷的职官一直空着太常一职。
除了田蚡,似乎在太后的外戚之中,就很难再找到与他相提并论的存在。
于公抑或是于私,他都没有什么理由去把对田蚡的厌恶,这么暴露在众人面前。
赵绾就是这样,在很多时候,都能心胸略微开阔地看待一切。
一进塾门,他就很谦恭地向卫绾行了谒见之礼。
高声说道:“居然是丞相先到了,赵绾真是惭愧,身在其责,却是晚来了一步,不过,赵绾还是厚着脸皮,请丞相见谅。”
“哈哈哈,无碍无碍!同位三公,名字也相同,咱们这么有缘,自然得互相谅解!”卫绾难得地笑着调侃道。
赵绾今日心情也不错,笑道:“彼此,彼此!能和丞相同名,此为天意。”
说完,他很亲切地握紧了卫绾的手臂,又是说道:“今日之朝会,可是我朝盛事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