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这边邺城内褚相自裁,玄后褚非然身死,康王轩辕琲一行人被贬去白狼关戍边,邺城内可以说是尽被笼罩进了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自褚非然发丧落葬于南皇陵后,轩辕珷便像变了个人似的,终日倦政,有时竟连朝会也罢了。
这边已被换过了一拨的朝中大臣,初得玄君赏识,加上已有丹公公、褚相等人的前车之鉴,见轩辕珷如此模样,一个个都互相传言是临川战事焦灼,轩辕珷顾不上内政,情有可原。
如此,倒无一人敢向轩辕珷进言劝勉,只遂了他的心意,每日君臣相伴,同在几近完工的摘星楼里胡闹玩乐,日子一久,轩辕珷竟是落了个“昏君”之名。
至于远在临川附近的剑碑兵狱地界,从当初邺城起兵算起,而今已将近一年,齐王轩辕理率兵出讨兵狱也耗了七、八个月的光景。奈何这夏正韬下令固守,绝不出击,任那轩辕理每隔上十天半月来叫阵,百般羞辱怒骂。
这梁军不费兵卒,倒渐渐耗起了玄军的粮草。是以,轩辕理索性退兵回了临川,随军驻守,等候轩辕珷的皇命。
而汉国的国君公仪殷率着一国几千精兵却没有丝毫松懈,在玄军退驻临川后,仍隔着临溪每日巡守戒备。
可近些日子以来,公仪殷觉得对面的梁军实在安静得不同寻常,毕竟,换作平日,哪怕已有玄军临城,他们也会常来临溪滋扰汉国关口。
但眼下,临溪关有了久违的安宁。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作为汉军主帅,作为汉君,公仪殷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可他偏偏又想不出那夏正韬的心中算计。
话至两头,剑碑兵狱内仍旧固守城池,远远看去,城楼上梁国兵士们手中的一人多高的立盾就如同一片片鳞甲,为他们坚守的城池渡上了一道银亮的寒光。
然而,在这固若金汤的城池内,他们的主帅夏正韬此刻却不在营中。
原因无二,梁君一早便传了旨与他,要他赶回梁都金陵,一同参加皇长孙的抓周礼。
等到了金陵,见到了他那不理军务的父皇怀中的三月大的幼儿和一旁的夏正德,夏婉二人,夏正韬这方才知晓,原来这皇长孙竟是当日夏婉与夏正德暗结珠胎后生下的儿子。
“儿臣拜见父皇。”
“乖乖乖……啊,是太子回来了,怎样,剑碑兵狱那边情形如何?”
“回禀父皇,来时儿臣已下了军令,要所有兵士固守城城池,不得贸然出兵。玄、汉二国兵士也已退守临川、临溪,眼下暂无危急战事。”
这边梁君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熟睡的幼儿移抱给了奶娘,一边丝毫不在乎旁人地直接问起了夏正韬军务。
夏正韬一板一眼,认认真真地回了梁君的话,可梁君竟是一正眼也没瞧他,只点了点头。
在这一句客套之后,梁君又是迫不及待地让奶娘又抱了皇长孙来,爱不释手地逗弄起了孙儿。
冷遇依旧,夏正韬已经习惯了。
他缓缓走上前来,也好奇地过来瞧上了他这侄儿一眼。
“如何,太子可是也觉得礼儿和朕长得极为相似?”
梁君笑意吟吟地继续逗弄着怀中的孙儿,满眼尽是慈爱。
闻言,夏正韬也瞧上了一眼自己的侄儿礼儿,这孩子委实被照看得太好,明明是个三月大的幼儿,白胖得看起来倒是比五六个月的幼儿个头还大些。
至于眉眼相貌,且没长开不说,便是有那么几分像梁君,也只是像他的肥头大耳罢了。
一副天生蠢相。
其实夏正韬并不十分厌恶这个孩子,只是他对于夏正德和夏婉的厌恶已然无形中偏颇到了眼前的稚儿身上。
他更恼的是,给梁国惹下战事祸乱的夏正德和夏婉没有受到半点惩罚。反倒因为诞育了皇长孙,一个被加封为了临贺王,一个被赐了“张”姓,成了名正言顺的临贺王正妃。
无过反有功,真是荒唐!
夏正韬毫不遮掩地沉下了脸色,直到抓周礼开始,他也还是那般阴沉沉的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